炎炎7月,電影《小時代》的來襲掀起的不僅是票房的高潮,還有如同洪水猛獸一般席卷而來的抨擊之聲。粉絲們繼續粉著,憤青們繼續噴著,商店里的Prada和Hermès繼續昂首挺胸地貴著,最終也只有初為導演的郭敬明樂呵呵地要在8月繼續推出第二部。毫無疑問的是,在這場精神世界的洗禮風暴里,郭敬明炒熱了一個屬于他的小時代。
“熱炒”仿佛已經成為當今在華發展企業的一項必修課。這一點不僅大企業在運作,許多新興的公司在這方面一點也不遜色。聚美優品依靠“我為自己代言”成功一炮打響,但是偶然點擊進去依舊能看見仿制的香奈兒耳釘以幾十塊錢的廉價招攬著盲目跟風的顧客,“巨沒有品”的綽號也漸漸在網絡走紅。無獨有偶,各家電視臺力炒的相親概念類的節目也風生水起,看得國外觀眾目瞪口呆。這些熱炒的概念以及其導致的現實問題無一例外被輿論抨擊得體無完膚,但是又出奇相似得讓炒作者賺得衣缽滿盆。
回到關乎我們的空調行業,其實現實早就告訴我們,萬事皆相通。
早在幾年前,PM2.5的概念剛剛進入大眾眼簾的時候,人們并沒有把關注重心放在空氣環境上。直到有一位外國人在北京帶著自制的防毒面具騎車的照片曝光出來,我們才發現帝都人民生活在PM2.5最高時逼近1 000超外國水平幾百倍的空氣環境中。于是乎,一瞬間,空調企業都爆發了。各種諸如“關注PM2.5”的宣傳標語鋪天蓋地而來,不管原來關注過或者沒關注過這個話題的企業都要說上一句,這讓那些自始至終都在潛心搞技術、實業救“空氣”的企業吃了大憋。畢竟吹牛是不收費的,而且這種牛吹得堂而皇之無從考證,除了一部分大樓有明確的環保節能指標外,大部分的實際使用者是不太關注這個問題的,他們關心的是價錢公不公道,夏天涼快不涼快,冬天暖和不暖和。所以這種類型的概念炒作就像是愛馬仕告訴你它創立于1837年歷史悠久,你當然買的不是19世紀的古董,只是這種產品附加值架高了消費者的購物心理。
在國家大力地推廣節能環保這一政策的背景下,作為建筑領域的耗能大戶。空調領域的節能戰自然是在所難免。于是IPLV的冗長故事就開始了。也許一些業內人士看到這個名詞已經快要麻木了。是的,讓你連看12遍“恒源祥羊羊羊”的廣告你也會懷疑是不是電視機死機了。這個比PM2.5更加扯人心弦的指標已經成為了各家空調企業的新寵兒。不斷攀升的數字在震撼人們眼球的同時也讓業界特別是學術界抓破了頭皮。“IPLV的指數到底有沒有這么高”這樣的話題已經成為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公關課程。熱炒IPLV的概念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對數字概念的盲目攀比,從熱炒變成惡炒。這就像把足球運動做成游戲之后給每支球隊每個球員標上各自的“能力值”,數字上一分高下,而現實中巴西隊還是那個巴西隊,巴薩還是那個巴薩,你踢不過它依舊被它虐得體無完膚,這不是輕輕松松標記個數字就可以治本的。
其實說到底,商家的炒作在市場允許的范圍內是營銷的重要一筆,將一個行業的熱點炒到一定的高度也的確可以將企業的市場運作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為什么我們不能認真地反思一下,為什么許多外國的成功企業靠產品吃遍天下,我們卻一定要依靠“熱炒”這樣貼著地道中國標簽的“中國式營銷”才能在市場中撲騰起來。吆喝并沒有錯,但一部分國人病態的心理將美和丑混淆得斑駁不清,作為企業來說,恰恰是這種時候才是需要他們來樹立市場的道德底線和行業標桿。2012年中國商用空調的整體環境并不如人意,不管炒作哪個概念都沒有扭轉這種不利,2013年市場有所復蘇,但是這復蘇似乎也與各家炒作的焦點沒有多大的關系,市場宏觀的推動讓這些炒作顯得渺小不堪。但終究到底在別的行業依舊有人依靠熱炒某個概念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為什么商用空調行業就不行呢?炒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