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口徑略有出入,并不影響“暖通空調行業決定15%社會總能耗”成為不爭事實。
行業專家、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吳德繩認為,建筑業歷經數千年發展,人類對其需求并未停滯,卻不免遇到困惑和技術瓶頸。正是暖通空調行業為建筑業發展帶來契機和解惑途徑,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職責,“暖通空調專業權重應當加大,國家推進節能減排、綠色低碳事業,不僅是建筑業共識,更是世界共同目標,真正懂得這方面建筑技術的是暖通空調專業”。
對于中國制冷展而言,這類評斷無疑利好。作為國內乃至國際頂尖的集中暖通空調系統展示的盛會,作為行業市場狀況和技術潮流的綜合風向標,即便談及“服務民生,建設生態文明”這樣的命題,它當今也已擁有底氣。何況展會還包括冷鏈冷藏等內容,對于建設節能型社會同樣不可或缺。這場行業嘉年華,近年來正被賦予不尋常的含義。
緊抓機遇
處于壯年階段的中國建筑業中,迅速崛起的暖通空調行業略顯“例外”。有人由此預言這個分支將成朝陽,為資本投入增加決心。
似乎有意迎合這樣的論斷,即便經歷過前一年度市場跌宕,今年房地產和建筑市場依舊捉摸不定,但本屆展會一經揭幕便讓人忘卻苦惱,重拾振奮。
據了解,2013年中國制冷展面積9.3萬平方米,為全球同類展會之最,包括美、德、韓等30個國家和地區的1146家企業及專業組織機構參展。除了頓漢布什等個別企業,這里幾乎匯聚了全球暖通空調行業所有知名品牌。偌大的展館充滿生氣,映射出行業短暫風雨后的復蘇跡象。“第一天參觀人數就刷新了中國制冷展自創辦以來單日歷史紀錄。”組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但這不足以構成滿足的資本。經歷過20多年洗禮的中國制冷展,向前的腳步無法停歇。影響最深刻的莫過于網絡化變革。
在信息爆炸的社會,中國制冷展不免受到雙向影響。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行業溝通即時化和多元化,人們不再固定某時某地參觀和獲知動態,演變為化整為零和隨時隨地的便捷;另一方面,鑒于網絡局限性和暖通空調系統及設備特殊性,集中展示又被證實不容取代,而網絡可為展會所用。
對中國制冷展來說,近兩年變化尤其明顯,有挑戰卻不乏機遇。
與時俱進,利用網絡和新媒體擴大展會影響力,深化專業運作和規范服務,是中國制冷展必須面對且不容閃失的步驟:開啟網上“365天中國制冷展”,實現觀眾、展商與展覽會“無縫對接”;全方位宣傳報道,建立微信、微博等系統定期通報實時信息。這使網絡成為行業升級和展會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
爭奇斗艷
展場亦戰場。
企業是中國制冷展的主角,熙熙攘攘的人群隨處能感知“競爭的氣息在彌漫”。
作為暖通空調行業最大的制冷設備,離心機是高技術含量的代表,其展示當仁不讓地成為廠商間的主戰場。不論是開利、約克等老一輩美資品牌,還是格力、海爾等國內龍頭企業,都不遺余力地將應用最新技術的離心機產品擺在前線。這是業務需要,更是對自身實力的標榜和見證。
與此同時,整體解決方案成為各品牌爭相展示的寵兒。雖側重不同,但企業多以高效的節能產品和完善的配套服務,致力于打造安全、舒適和可持續的建筑環境。
相比而言,整體解決方案更為新興,面臨錯綜復雜和稍顯無序的市場競爭,部分企業正注入能量。如江森自控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對于整體解決方案基于全方位考慮:除了提供全套設備和系統,更將提供節能改造升級、認證咨詢等各項服務和解決方案,“使業主的節能需求和收益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中得到滿足”。相比部分廠商停留在粗獷式服務階段,全周期的理念雖在前期投入、后期維護以及實效方面有待考證,但這已漸成一股不可輕視的主流,為企業贏得市場。
如上所述,即使無法像快消品迅速更迭,每年制冷展只有少數具備實際意義的“創新”,更多則是圍繞技術和細節方面的完善和提升,但來到展會的觀眾依然可見端倪,品味未來一段時期的行業走向和變化。
再如,國內外廠商的展示風格近年來逐漸分化也頗具意味。
特靈可視為概念派代表。一臺離心機和多媒體設備構成展臺核心。特靈中國區總裁黃柏榕告訴記者,剛好迎來百年的特靈未來會堅持品質為先,“特靈品牌市場有口皆碑。借助制冷展,我們更愿意向觀眾傳播理念”。
更多企業選擇務實。對其而言,中國制冷展仍是推廣和打開市場渠道的好機會,接觸更多商業伙伴。對于轉軌時間不久、在中央空調市場發力的企業來說更是這樣。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是所有成功企業必經之路,不同的展示方式某種程度上或客觀地印證了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
政府加入
任何行業中,企業、行業組織與政府都構成三角支撐關系。政府雖不是市場最直接參與者,卻常需決策。三者的協同性很大程度地決定了行業走勢和前進動力。
暖通空調行業亦不例外。宏觀上,得到政府部門關注,不僅利好行業地位提升,對于國家節能減排戰略實施以及和諧社會建設都將起到積極作用。微觀來看,政府力量介入對企業產品以及中國制冷展擴大自身品牌影響力皆是有益嘗試。中國制冷展組委會和部分參展企業負責人對此給予了積極回應,“愿意加強與政府對話”。“城鎮化穩步推進加上需要通過綠色城市降低能耗和環境影響,中國政府和建筑行業正不遺余力地設法平衡新建和改建建筑及基礎設施的相關需求。”聯合技術環境、控制與安防亞洲區總裁舒若思表示,這種溝通十分必要。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企業規模與對政府的關聯程度呈現一定比例關系,即規模和影響越大的企業與政府對話的愿望越迫切,有利于從更高層面解析市場。
政府部門對此也有期待。記者其間接觸了山東、河北和陜西三省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有關領導。作為建筑和相關行業行政主管機構,他們希望與企業接觸,制冷展是較好的機會,“若條件允許愿意前來參觀學習產品在建筑的實際應用,聽取企業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