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融資難。作為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節能服務產業也不例外。
近日,在“2011中國節能服務產業投融資論壇”上,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EMCA)副主任兼秘書長趙明指出,“節能服務產業發展依舊面臨融資難的問題”。節能服務產業約70%都是中小企業,據了解,因為資金受限,有些節能公司不敢接大單子,影響了公司發展,甚至不得不關張停業。
除了技術,一無所有
“銀行都有審貸會,一上審貸會,節能服務項目大都通不過。”EMCA副秘書長、專門負責節能服務企業融資事宜的朱霖女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坦言。
“為了防范風險起見,銀行喜歡硬通貨,即房產、地產之類的,但這恰恰是節能公司所不具備的。相當一部分節能公司都是輕資產,也許是一個技術人員出來創辦的。除了技術,他們幾乎一無所有。能否利用未來節能收益來發放貸款,這是業內比較熱議的問題。”朱霖介紹說。
“節能技術有時幾乎會成為銀行邁不過去的一道坎。”某銀行負責人向本刊透露道。
未來收益似乎也靠不住,“節能服務業屬于新興行業,目前節能服務項目具有履約風險,客戶重視度不夠;節能效果鑒定無統一標準,節能量扯皮現象多等。”通用(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通用基金)負責人向《中國經濟周刊》表達了他們的困惑。
節能服務公司大都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為客戶提供服務,但在幫客戶節能之初,先期投入較大。
相對于那些財大氣粗的用能大戶來說,節能服務公司幾乎算個“小不點”,業內戲稱為“小馬拉大車”。
沒有了資金支持,小馬就拉不動大車,節能服務公司的生存堪憂。
什么樣的公司受銀行青睞?
“一手拿著資金,一手拿著技術,節能服務公司才能在市場上攻無不克。”北京銀行中小企業部總經理章志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身上彈藥不夠,實際做起來,難免畏首畏尾。我們就要給信賴的節能服務公司提供足夠的彈藥。”
哪些公司值得銀行信賴呢?
章志勇以北京佩爾優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佩爾優”)為例。該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大溫差水蓄冷節能中央空調系統改造。剛開始,銀行并不了解他們的技術,但基于對其管理團隊的認可,給他們提供了500萬元融資支持。
經過實施,該項目不僅如期完工,而且每年可產生360噸二氧化碳減排量,節能效果明顯。近年來,企業承接項目不斷增多,業務領域也逐步拓展,銀企雙方了解逐步加深。2011年,北京銀行為佩爾優提供了授信額度1.2億,期限5年,用于企業同等技術下未來項目的承接投入。
華夏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部北京分部總經理張淼也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在選擇一家節能公司時,最難的是開始,對這家公司不了解,對技術不了解,對項目不了解,對它所服務的對象不了解。與常規的貸款項目來說,第一次付出的成本會比較高,但一旦確定了這家中意的公司,長期跟蹤下去,后期的成本就會大幅下降。雙方長期合作不僅大幅降低了銀行因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高風險、高成本,也為后續合作奠定基礎,實現銀企雙贏。”